返回顶部
  • toptp18.png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公共服务>教育培训>教育资讯
教育沃土育英才——解码大方县黄泥塘镇“双轮驱动”教育振兴密码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02-20 09:31:46       文章字号:     

在总面积11.6平方公里的大方县黄泥塘镇鸡场社区内,共有1977户5031人。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该社区已培养出468名大学以上学历人才,其中研究生23人,博士2人。这一教育成果带动了全镇17个村(社区)竞相送子求学的热潮。黄泥塘镇凭借“政府机制+文化信仰”的双轮驱动模式,蹚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教育振兴路径。

黄泥塘镇航拍

政府搭台筑牢教育基石

黄泥塘镇的教育振兴始于顶层设计的创新。镇党委推行“班子成员包保学校”制度,强化党建督导、师德建设和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和谐稳定,近五年实现校园重大舆情“零发生”。同时,坚持“教育投入优先”理念,通过公租房改建幼儿园、解决校区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增加办学空间超6000平方米,并建立奖学金体系,近7年来发放50万元奖励千名学子,使“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

鸡场小学课间休息

鸡场小学五年级学生蒋娅楠说:“我们是去年9月份搬到新校区的,现在的环境比以前更明亮更通风,那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

教师资源的“动态调配”机制则破解了乡村教育痼疾。全镇推行学科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推动优质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辅以“优质校带村小”的联合教研模式,实现教学水平整体跃升。400余名教师中2名省级骨干教师、27名市级骨干教师、26名县级骨干教师及1名市级名师和2名县级名师组成的“精英矩阵”,在流动中激活了乡村教育的一池春水。

鸡场小学新校区孩子们正专心听课

鸡场中学校长谢大卫说:“近几年以来,有了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长足的提高和进步。学校现有学生1350多人,学生中就有100多名是周边乡镇甚至是临近县区的学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硬件设施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改善,争取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信仰深植乡土基因

在黄泥塘镇,教育信仰已融入地域血脉。许多家庭即使经济困难,也全力支持孩子读书,形成“哥哥带弟弟、姐姐教妹妹”的良好氛围。一面“英才墙”记录了该镇鸡场社区468名大学生的求学轨迹,成为激励后辈的榜样。

黄泥塘中学同学们正在图书室看书

西河村村民李昌贵是李鸿凯的父亲,他说:“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讲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学习不误少年时,读好书以后才会有更多选择,我们就算再难也会供他把书读好,孩子也争气,去年考进了北京大学。”

深究其文化密码,该镇普遍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核心途径,家庭教育支出占据首要位置。“再苦不苦教育”成为共识,绝大部分家庭甚至节衣缩食将子女送往贵阳、毕节等优质中学求学,形成“镇里保基础、县外追优质”的就学路径。

柴启志正同教师们探讨教学方法 

黄泥塘镇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周伟坦言:“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黄泥塘镇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我们通过培训、交流、轮岗等措施,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努力开展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共同推动我镇教育高质量发展。当送孩子读书变得像种庄稼一样自然时,教育振兴就拥有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1+1>2的裂变效应

政府机制与文化信仰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教育的“聚变效应”。黄泥塘镇形成人才反哺机制,众多通过教育走出乡村的人才成为后辈的榜样,激励更多家庭投资教育。这种良性循环正在重塑乡村教育生态,形成“读书窝”效应。在鸡场社区281名大学生进入体制内工作,构成的“教育智囊团”,持续为该镇发展献计出力。

黄泥塘镇将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保障与文化觉醒的同频共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教育供给者,而是生态构建者;家庭不仅是教育参与者,更是价值传承者。这种“看得见的政策”与“摸得着的信仰”交织而成的教育生态,成为破解乡村教育难题的“金钥匙”。随着清晨的读书声再次回荡在乌蒙山间,黄泥塘镇正用朴素的信念书写着教育振兴的新篇章。

黄泥塘中学航拍

“近年来,我镇按照大方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出名师、名校、名校长为抓手,通过争资争项解决一批学校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教学基础设施短板建设提升教学环境,制定一系列措施和制度优化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教学结构和招录一批青年教师增强师资力量,开展一系列表扬会、助学表彰活动,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激情和学生模范带动效应等举措,切实提高全镇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助推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路、开新局贡献黄泥塘力量。”黄泥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柴启志说。


【打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政府部门
乡镇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网站地图| 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大方县电子信息服务中心

黑客攻击破坏举报电话 毕节市公安局 0857-8300348 贵公网安备 52052102000007号

单位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大道中段县人民政府大院内 ICP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424号 网站标识码:5205210006

联系电话:0857-5222324(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传真:0857-5232360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