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 toptp18.png
信息分类 发展规划 发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4-13 17:22
文号 是否有效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 公开形式 网站公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大方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大方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大方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 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大方县人民政府网 www.gzdafang.gov.cn 2023-04-13 17:22:34 来源: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大方经济开发区、油杉河风景区管委会、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县直各有关部门:

《大方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方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大方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3年4月12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关于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6〕17号)、《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黔党发〔2020〕27号)、《“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毕节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大方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和文件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目标,充分发挥大方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等“四大行动”,着力推进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旅游经济效益“两大提升”措施,促进全县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产业品质和服务质量大提质,推动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大方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魅力独具、活力四射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为毕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贵州“金三角”强劲一角提供坚实支撑,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三、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四、提升文化创意行业水平

五、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业态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第四章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

一、创新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二、全面盘活低效闲置项目

三、推进全域智慧旅游建设

四、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

五、促进旅游消费业态升级

第五章  健全文旅产业市场体系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二、持续优化文化旅游营商环境

三、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四、大力促进文旅消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二、强化文旅项目用地保障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附件:大方“十四五”文旅产业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大方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旅助力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一)文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大方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探索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开创了“文产兴方、文产强县”的新路径;按照“1136”文化战略发展工程,即围绕“一个人”(奢香夫人品牌)、打造“一座城”(慕俄格古城)、建设“三个园”(古彝文化产业园、漆器和农民画产业园、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园)、激活“六个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品牌,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古彝文化产业园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奢香古镇获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村(省文化产业“三个一”工程),大方贵宝漆器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被申报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奢香夫人”旅游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这是继“多彩贵州”后我省第二个在旅游服务上获得认定的驰名商标。

    (二)旅游产业实现蓬勃发展。慕俄格古城、奢香古镇、油杉河和九洞天景区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凤山玫瑰谷、印象木寨、清虚洞、童话五凤等乡村旅游点成功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核桃乡木寨村获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羊场镇陇公村、雨冲乡油杉河社区、猫场镇箐口村、凤山乡店子社区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文旅项目投资18.5亿元、接待游客5081.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9.92亿元,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保持在30%以上,连续三年获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三)文旅产业融合深入推进。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聚焦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红二、红六军团甘棠长征线路、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展陈提升、瓢儿井红九军团政治部指挥所旧址保护修缮等8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二是推动生态康养产业发展,围绕大方自然资源、历史特色文化等优势,依托森林、温泉、运动、医疗等本土名片,探索开发慕俄格半山温泉小镇、大北寒沟、仙宇屯、蛇沟、古银杏林等优质生态资源10余处,建成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玻璃栈道,投资8500万元打造崔苏坝休闲运动露营基地,打造六龙镇童话五凤、大海坝森林公园等一批康养新业态;三是用好用活“古彝圣地 奢香故里”品牌,大力发展农民画、大方漆器、蜡染、刺绣等特色文创产品,持续举办奢香文化节、彝族火把节、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奢香故里彝歌会、中国国际露营大会百城徒步赛、环水西神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通过节庆赛事活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也是大方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积极融入毕节同城化发展格局、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五年,更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五年。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是展示国家和区域形象、促进对外交往、增进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国家大力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指出,要促进贵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支持贵州培育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尤其是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贵州省委省政府以高质量发展为全局统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做强旅游业优势产业,全力推进旅游大提质,把旅游产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

毕节试验区作为国家确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域,是国家旅游重点帮扶地区,是贵州省文化和旅游重点扶持地区,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投资安排、人才保障等方面将获得叠加的政策支持。这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为大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大方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实施旅游产业“四大行动”,培育旅游主体,塑造旅游品牌,加快项目建设,以文促旅、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文旅产业大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同时也应清晰地看到,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第三产业层次低,稳定性不足,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不深,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业态不丰富,文旅融合不够,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龙头企业、优强企业不多,市场主体“小、散、弱”的格局仍未彻底改善等诸多不足。

总体来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有利于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未来五年,大方应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实施文旅升级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优势,坚持特色化、品牌化、精品化路径,打好民族特色文化、长征文化、自然风光三张牌,建设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魅力独具、活力四射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建设成为推动大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贵州、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目标,按照中央、省、市及县委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力实施乡村振兴、工业倍增、城镇提质、文旅升级四大战略行动,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努力实现“两大提升”,大力推进“四大行动”,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将大方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魅力独具、活力四射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为毕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贵州“金三角”强劲一角提供坚实支撑,奋力书写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大方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动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不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创发展新局面,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将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宗旨,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探索共赢发展之路,推动文化旅游富民兴县。

    (三)坚持创新驱动。拥抱技术变革,突出开放共享,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等,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形成更高品质、更符合人民需要、更加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坚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系统谋划,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方向,做精做优“融合”业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农业、康养、体育、医药等深度融合。

(五)坚持市场导向。遵循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市场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与优强市场主体的合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实施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项目,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大方县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文化和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实现大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魅力独具、活力四射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康养胜地,为贵州建设“双一流”旅游强省提供有力支撑,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及助推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不断巩固,全力推进文化传承、保护、开发、服务、育民、惠民“六大工程”;实现红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优化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大方文化内涵,彰显“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漆器之乡”品牌效应,提升奢香文化品牌价值,加强文化产业链与品牌建设;以苗绣、蜡染、彝族服饰、大方漆器、农民画等民族特色手工艺为重点,提升文创产品设计能力。到2025年,培育一批自主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著名文化旅游商品品牌;培育1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1条购物示范街,力争培育1家规上(限上)旅游商品企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以上。

——旅游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巩固深化国有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优强旅游企业引进力度,培育壮大本地旅游市场主体;着力丰富“花海”旅游产品供给、开发避暑度假、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系列产品;激发旅游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面完成A级以上国有旅游景区和涉旅国有企业改革,全县新增旅游市场主体100家以上,力争引进涉旅优强企业1家以上,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市场主体达40家以上;创建“花海”类旅游景区景点达3家以上,力争全县创建避暑类度假区达3家,谋划和制定3条以上精品避暑旅游路线,建成温泉康养项目1个以上,培育康养旅游基地1个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6个以上,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达50家以上;培育50家商户入驻“一码游贵州”,利用“一码游贵州”大方板块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全县新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以上,提质扩容AAAA级旅游景区1家以上、积极培育AAAA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县累计完成旅游投资5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实现大提升,力争全县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效益实现大提升,力争旅游人均花费水平进入全市前三名。

——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大方段相关项目建设;开发“特色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加强对彝族火把节、彝族祭水节、白族团圆节、苗族跳花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与保护,创新发展民族民俗体验项目;规划新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美食购物娱乐特色主题街区,不断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壮大夜间经济。到2025年,力争全县建成1个以上红色旅游景区;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地1家以上,争创民间文化艺术乡镇1个以上;力争打造“流光溢彩夜贵州(奢香古镇)”夜间经济示范项目。

大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属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16

-

预期性

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家)

-

1

-

预期性

购物示范街区(条)

-

1

-

预期性

规上(限上)旅游商品企业(家)

-

1

-

预期性

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家)

2

预期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

100

预期性

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率(%)

100

预期性

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人)

1以上

预期性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241.36

预期性

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

-

2615

-

预期性

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家)

-

1

预期性

新增国家3A级或以上旅游景区(家)

-

2以上

预期性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个)

-

6以上

预期性

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家)

-

50以上

预期性

康养旅游基地(个)

-

1以上

预期性

温泉康养项目(个)

-

1以上

预期性

“花海”类旅游景区景点(个)

-

3以上

预期性

避暑类度假区(个)

-

3以上

预期性

精品避暑旅游路线(条)

-

3以上

预期性

引进涉旅优强企业(家)

-

1以上

预期性

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市场主体(家)

-

40以上

预期性

新增旅游市场主体(家)

-

100以上

预期性

红色旅游景区(个)

-

1以上

预期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地(个)

-

1以上

预期性

民间文化艺术乡镇(个)

-

1以上

预期性

“流光溢彩夜贵州”夜间经济示范项目(个)

-

1

预期性


第三章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规划,完善政策支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大方文化内涵,按照重点突出、市场导向、特色凸显、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政府引导,规划先行,项目载体,市场合作,企业经营,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提升现有文化产业水平,促进文化资源产业转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彝族文化为核心,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提升改造古彝文化产业园、非遗传承园、同心文化博览园、生态康养体验园,打造一批彝族文化旅游品牌。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建设,规范和引导各类文化企业进驻园区,出台激励机制,激发古彝文化产业园活力,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彝族文化产业高地。到2025年,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个以上,争创民间文化艺术乡镇1个以上。

(二)创新民族节庆演艺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办好彝族年、彝族祭水节、彝族火把节、奢香文化艺术节、苗族跳花节、白族团圆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立民俗节庆品牌,树立品牌效应。支持打造、提升彝族剧目,如:《古彝雄风》、《古彝香魂》、《索玛花开》、《历》等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新媒体技术创新节庆演艺形式。充分运用数字文化产业形态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演艺产业,推动节庆活动、演艺节目上线上云,完善线上演播商业模式,促进节庆演艺行业向新向好。

(三)传承发展工艺美术行业。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强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发掘和保护,推动工艺美术产品特色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增强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品类等创新能力。探索基于数字化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新型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工艺美术与创意设计、旅游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大方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品牌,在奢香古镇农民画培训基地举办农民画培训班,设立奢香古镇农民画销售基地。重点开发以漆器、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培育建设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品基地,将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

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大方段相关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保护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实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保护修缮及陈列布展提升工程、红九军团瓢儿井分盐处遗址保护工程、七家田伏击战指挥所旧址维修工程、大定瓢儿井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维修工程、六寨苗族游击队成立会议旧址维修工程、红九军团政治部指挥所旧址维修及陈列布展工程,打造红二、红六军团甘棠长征徒步线路,实施大方将军山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和大方将军山红军战斗遗址打造成为集红色文化追忆、红色文化教育、城市休闲体验、避暑消夏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实施八堡苗族红军村建设工程,对八堡苗族传统村落进行综合打造,推动长征文化+传统民族村寨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三、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深入挖掘航空历史文化、三线文化,提升改造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园,实施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修缮工程,打造集航空文化旅游目的地、航空影视基地、文化创意艺术产业园、贵州第一低空飞行体验基地等多功能一体的航空文化产业园。注重农村文化资源和农业遗产的挖掘、传承和利用,以天麻、皱椒、豆制品、中药材等为代表,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用好“大方豆干”区域公共品牌,做实“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名片。实施大方县非遗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综合建设示范项目,建设非遗综合展览馆、培训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拓展销售渠道。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提高农业品牌知名度,促进大方特色农业创意和设计产品产业化,打响“大方制造”知名度。

四、提升文化创意行业水平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发挥创意设计对工艺美术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赋能作用,用好大方文创产品公共品牌,鼓励针对漆器、中药材、红色文化、航空文化等领域开展文化创意及设计赋能活动。加强文创产品设计研发,重点开发以漆器、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培育建设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品基地、奢香古镇农民画基地,将文创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支持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强青年设计师培养扶持,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及人才,引导个人、企业、机构和社会资金以各种形式发展创意设计,吸引创意设计人才到大方创办工作室、创意屋、设计所。

五、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业态

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鼓励优秀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充分运用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视频、数字艺术、创意设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产业形态,推动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以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引领青年文化消费,创作满足年轻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进一步夯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优势,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社会文化组织培育工程,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2025年,新建或改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全面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化文化服务中心。

加强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建设城市书房3个,智慧书房1个,积极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智慧化水平。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免费开放工作水平,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特殊群体服务。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同心文化、生态文化、工艺文化等大方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创作一批具有大方文化底蕴、体现大方人文精神的文化产品,到2025年,创作优秀文艺作品10部以上。

专栏1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提升改造古彝文化产业园、非遗传承园、同心文化博览园、生态康养体验园。

创新民族节庆演艺业:办好彝族年、彝族祭水节、彝族火把节、中国奢香文化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创立民俗节庆品牌。

传承发展工艺美术行业:在奢香古镇农民画培训基地举办农民画培训班,设立奢香古镇农民画销售基地。开发以漆器、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培育建设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品基地。

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保护修缮及陈列布展提升工程、红九军团瓢儿井分盐处遗址保护工程、七家田伏击战指挥所旧址维修工程、大定瓢儿井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维修工程、六寨苗族游击队成立会议旧址维修工程、红九军团政治部指挥所旧址维修及陈列布展工程,打造红二、红六军团甘棠长征徒步线路。

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提质升级:提升改造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园,打造集航空文化旅游目的地、航空影视基地、文化创意艺术产业园、贵州第一低空飞行体验基地等多功能一体的航空文化产业园。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用好“大方豆干”区域公共品牌。

提升文化创意行业水平:用好大方文创产品公共品牌。开发以漆器、农民画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培育建设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品基地、奢香古镇农民画基地。

文化场馆建设:建设城市书房3个,智慧书房1个。新建或改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文艺作品创作:创作优秀文艺作品10部以上。


第四章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

按照“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树立精品意识,科学整合县内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品质,发展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化,促进“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

一、创新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一)建设古彝文化旅游胜地。依托慕俄格古城、奢香博物馆、贵州宣慰府、奢香古镇、油杉河景区、九洞天景区等文化景点和自然景观,紧紧抓住省旅游“1+5个100景区”项目实施机遇,深挖以古彝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旅游资源,推进大方油杉河景区、慕俄格古城等景区建设,打造古彝文化旅游胜地,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进一步提升大方慕俄格古城古彝文化旅游区、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休闲度假区、大方油杉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实施文化塑造,提升旅游景区品质。促进“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古彝时光文化体验带建设。以彝族文化为核心,以文旅融合为主线,推动建设古彝文化产业园、非遗文化传承园等文创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彝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强化民族文化产品的策划包装、品牌打造和市场推介。开发民族民俗体验项目,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代入感。到2025年,培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地1家以上,争创民间文化艺术乡镇1个以上。

(二)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挖掘利用长征沿线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自然生态资源,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开发一批优质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大方段相关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保护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重点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谨慎适度开发各类红色旧址、遗址资源,精心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追忆、爱国主义教育、城市休闲体验、避暑消夏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红军文化主题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扎实推进乡村旅游振兴。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文旅融合。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将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机衔接。围绕核桃乡木寨社区、兴隆乡菱角村、八堡乡海龙村天宝村、凤山乡银川村店子村、黄泥塘镇乌溪村西河村、羊场镇陇公村、雨冲乡油杉村、猫场镇箐口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寨,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积极发展以田园综合、特色商品、乡村景观、民族村寨、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甲级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推出一批乡村网红“打卡地”,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民宿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充分依托大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养生、冬泡泉”四季主题,举办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乡村旅游活动、主题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实现乡村旅游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到2025年,全县共培育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6个以上,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达50家以上。

(四)丰富“旅游+”系列产品供给。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猫场镇五丫村樱桃花、凤山乡店子村玫瑰花等花海资源与当地各类资源联动,精心打造以赏花为主的复合型产品。加强统筹协调,分片区错时培植栽种不同季节盛开的经济时令花卉,规划建设一批“花海小镇”,进一步丰富全时全季“花海”旅游产品内涵。到2025年,全县创建“花海”类旅游景区景点达3家以上。充分发挥山地、森林及海拔等生态气候优势,整合自然风光、气候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民族医药及特色餐饮,加快开发乡村避暑、森林避暑、花海避暑、滨湖(河)避暑、洞穴避暑等多主题、多形式的山地避暑产品。推进油杉河景区山地避暑度假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避暑度假区、避暑度假村、避暑度假旅游小镇。到2025年,力争全县共创建避暑类度假区达3家,谋划和制定3条以上精品避暑旅游路线。

(五)开发康养旅游系列产品。打造从观光、度假到深度体验、康养,提供高品质综合旅游体验的精品旅游体系。依托大方温泉地热、森林湿地、民族医药等资源,大力开发温泉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滋补养生康养旅游等大康养旅游产品。重点推进慕俄格半山温泉、崔苏坝温泉、九洞天温泉等温泉养生项目建设;打造油杉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海坝森林公园等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建设油杉河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融合苗族、彝族等民族文化的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深度开发针刺艾灸、拔罐药浴、医药疗养、药膳美食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开发中医药康养旅游、滋补养生康养旅游等大康养旅游产品,发挥民族医疗特色,打造区域性医养高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1个以上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六)实施体育旅游建设工程。组织编制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以建设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极限运动基地、汽车越野赛场、水上运动基地等为重点,推动油杉河山地体育公园建设。加强体育赛事策划和赛事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等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引导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引导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向旅游者开放,鼓励体育场馆开展民族特色运动。根据疫情对人们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推动运动场景感知化、运动体验数据化、运动展示视频化。

(七)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强旅游与文化、农业、康养、医药等深度融合,丰富山地旅游新业态,开发休闲养生、生态养老、森林康养、健康食品等康养产品;创建大方县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做优漆器、农民画、蜡染、刺绣等系列旅游商品;推动豆制品、皱椒、天麻等地域农特产品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天麻产业,提高天麻种植面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天麻医药、天麻食品、天麻牙膏、天麻药油等系列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天麻特殊医药食品品牌。以民族特色手工艺为重点,提升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自主研发、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著名文化旅游商品品牌。鼓励支持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在旅游区开设线下体验店,让游客参与文创旅游商品的制作,增加游客线下文化体验。探索快速提货和直接快递服务模式,推动旅游商品进机场、进高铁站、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旅游集散地、进景区、进酒店、进乡村旅游重点村、进线上销售平台“八进”工作。到2025年,培育1家旅游商品生产基地、1条购物示范街,力争培育1家规上(限上)旅游商品企业。

二、全面盘活低效闲置项目

(一)分门别类调研摸底。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大调研,全面详实掌握各类闲置(停工、停业)及低效旅游项目情况,以具备或不具备盘活条件为标准分类建立项目台账。按照“续、转、提、关”的路径,对可盘活的按照“一项目一措施”的要求制定专门工作方案,对确实不具备盘活条件的要坚决及时“止损”。所有闲置低效项目的处置要确保百分百明确责任主体、责任领导、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实行办结销号跟踪落实。

(二)分类处置闲置项目。对只差部分资金就可以投运的项目,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撬动、引进金融及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尽快分期分步建成投入运营、产生现金流,形成滚动发展。对有市场前景、现有项目实施主体难以继续投入的项目,引进战略投资,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行兼并重组处置。对部分规划不科学、论证不充分、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有序关停,通过其他方式处置资产、债务。

(三)提质改造低效项目。对规划设计不合理,市场前景不乐观的项目,通过引入专业团队指导提升规划、合理布置业态、优化商业模式等,全面改善项目设计予以盘活。对经营管理状况不好、运营低效的项目,分离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协助引入专业化市场运营团队,通过委托经营管理等方式予以盘活。

(四)强力保障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整合全县优质资源,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优、辐射带动强、综合效益佳的大项目,作为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化的重点支撑。加大重点项目招商、选商工作力度,持续开展央企招商、东西部协作招商和重点民营企业招商,以平等合作、互利多赢的长远眼光稳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大项目的“质”辐射带动中小微项目的“量”,筑牢旅游产业化的产业根基。到2025年,全县累计完成旅游投资50亿元以上。

三、推进全域智慧旅游建设

(一)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通过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变革和公共安全空间、智慧管理、科技赋能等手段,增加公共空间、强化科学管理。以“互联网+”为手段,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配合完善“一码游贵州”平台建设,及时增加商户入驻、更新平台信息。到2025年,培育50家商户入驻“一码游贵州”平台,完善“一码游贵州”大方板块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

(二)突出精准营销。整合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实现旅游目的地的精准营销。围绕旅游生活方式,打造一批以休闲体验、生态度假、自然景观、大方历史、彝族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借助网红景点和节庆活动,突出打卡点与特色项目,全媒体营销。在精品景区、品牌街区、文创园区等增设景观设施,让观光有趣起来,形成全域营销突破的局面。

四、完善旅游产业配套设施

(一)完善旅游目的地接待服务体系。结合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和休闲游憩功能建设,切实提升旅游交通通达性、便利性和舒适性,加速高铁站前广场的建设,新建古镇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古镇、机场直达等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交通,提升县内旅游二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综合接待服务体系。分级分类完善景区(景点)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推动服务能力升级,打造慕俄格古彝文化历史旅游名城,建设奢香古镇休闲度假旅游名镇,推出凤山火封丫、兴隆菱角、油杉古寨等一批旅游名村(寨),构建多级旅游目的地体系。到2025年,将大方培育成为省内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提升住宿接待服务水平和品质。发挥慕俄格酒店、永利酒店等高端酒店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县住宿业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精品民宿、特色乡村客栈、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生态农庄以及乡村度假村等多元化、个性化的非标住宿业态;鼓励发展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形成布局合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到2025年,力争全县按四星级标准建成运营的酒店达1家以上。

(三)提升行业服务品质。持续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 满意在大方”和“六心行动”(行之顺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娱之开心、购之称心、游之舒心),加大对旅游景区文明行动的宣传报道,引领全县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旅游车队、旅行社、旅游购物和餐饮企业争创文明旅游示范点。发挥油杉河景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的引领作用,贯彻执行系列山地特色旅游标准,全面提升旅游设施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标准化水平,打造油杉河高品质景区。到2025年,全县培育贵州文明旅游示范点1个以上。

五、促进旅游消费业态升级

在奢香古镇、西城门等地改造提升、规划新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美食购物娱乐特色主题街区,着力丰富夜间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壮大夜间经济。到2025年,全县力争打造1个“流光溢彩夜贵州(奢香古镇)”夜间经济示范项目。

专栏2  创新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建设古彝文化旅游胜地:推进大方油杉河景区、慕俄格古城等景区建设,打造古彝文化旅游胜地;提升大方慕俄格古城古彝文化旅游区、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休闲度假区、大方油杉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实施文化塑造,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建设古彝文化产业园、非遗文化传承园等文创基地,打造一批彝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强化民族文化产品的策划包装、品牌打造和市场推介;开发民族民俗体验项目。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加强红色文物的保护和修缮,适度开发各类红色旧址、遗址资源,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追忆、爱国主义教育、城市休闲体验、避暑消夏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红军文化主题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扎实推进乡村旅游振兴:围绕核桃乡木寨社区、兴隆乡菱角村、八堡乡海龙村天宝村、凤山乡银川村店子村、黄泥塘镇乌溪村西河村、羊场镇陇公村、雨冲乡油杉村、猫场镇箐口村等乡村旅游重点村寨,打造乡村休闲、避暑、度假旅游产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甲级乡村旅游村寨、五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推出一批乡村网红打卡地;举办各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节庆活动、乡村旅游活动、主题旅游节庆赛事活动。

丰富旅游+系列产品供给:推进猫场镇五丫村樱桃花、凤山乡店子村玫瑰花等花海资源与当地各类资源联动,精心打造以赏花为主的复合型产品;规划建设一批花海小镇;开发乡村避暑、森林避暑、花海避暑、滨湖(河)避暑、洞穴避暑等多主题、多形式的山地避暑产品;推进油杉河景区山地避暑度假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避暑度假区、避暑度假村、避暑度假旅游小镇。

开发康养旅游系列产品:重点推进慕俄格半山温泉、崔苏坝温泉、九洞天温泉等温泉养生项目建设;推进油杉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海坝森林公园等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森林康养旅游基地。

实施体育旅游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山地摩托、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等山地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的开发。

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升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自主研发、生产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著名文化旅游商品品牌;鼓励支持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在旅游区开设线下体验店。

突出精准营销:围绕旅游生活方式,打造一批以休闲体验、生态度假、自然景观、大方历史、彝族文化、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

一日游:1.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核桃木寨村度假区——返程

2.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凤山店子村彝族文化旅游区——返程

3.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支嘎阿鲁湖——返程

4.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油杉河景区崔苏坝露营基地、大峡谷——返程

两日游:1.第一天: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油杉河景区崔苏坝露营基地、大峡谷——返回大方住宿;第二天: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核桃木寨村度假区——返程

2.第一天: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油杉河景区崔苏坝露营基地、大峡谷——返回大方住宿;第二天: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凤山店子村彝族文化旅游区——返程

3.第一天: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油杉河景区崔苏坝露营基地、大峡谷——返回大方住宿;第二天: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支嘎阿鲁湖——返程

多日游:1.第一天:慕俄格古城景区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奢香古镇——核桃木寨村度假区;第二天:油杉河景区仙宇屯景点——油杉河景区崔苏坝露营基地、大峡谷)——返回大方住宿;第三天:凤山店子村彝族文化旅游区——支嘎阿鲁湖——返程


第五章 健全文旅产业市场体系

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一)引进培育大型文旅企业。精心包装一批文旅项目,大力推动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加大优强旅游企业引进。大力扶持和培育本土龙头文旅企业,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进入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旅企业,进一步做大市场主体基础。到2025年,力争全县培育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市场主体达40家以上。加强与国内知名大型旅游企业的对接沟通,采取上门招商、邀请招商、招商会以及产权交易市场公告招商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优化旅游市场营商环境,力争引进一批大型优强旅游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新兴旅游企业及市场主体。到2025年,力争全县引进涉旅优强企业1家以上。

(二)大力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贯彻“抓大不放小”的方针,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在提供个性化、多样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产业孵化平台和龙头企业在模式创新和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微文旅市场主体发展。

(三)推进国有文旅企业改革。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和文旅国有企业改革,落实主体责任,“一企一策”有序推进。通过加大国有资本投入、整合资源、资产重组、资产置换、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文旅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促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放宽市场准入,在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旅游业领域,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打破地区、行业壁垒,简化审批手续,激活市场活力。到2025年,基本完成A级以上国有旅游景区和文旅国有企业改革。

专栏3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重点培育大方县高光漆器等文旅商品企业,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旅游景区和文旅国有企业改革。到2025年,力争全县新增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市场主体达40家以上;力争全县引进涉旅优强企业1家以上;基本完成A级以上国有旅游景区和文旅国有企业改革。

二、持续优化文化旅游营商环境

(一)深化文旅“放管服”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覆盖工作,不断优化文化旅游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实施行政审批全流程制度创新,通过精简办事材料、减免证明、容缺受理等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不断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事项,“一网、一门、一次”。推进文化和旅游投资项目审批提质增效。

(二)建立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夯实群众基础,将执法触角延伸到街道和社区。与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文旅市场联合整治,形成工作合力。围绕疫后旅游经济复苏,深入发挥行政指导和服务职能,落实包容审慎监管举措,指导规范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安全现状评价,建立风险点清单,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引导行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优化旅游投诉纠纷调解机制建设。

三、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一)加强综合协调,提升监管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综合监管机制,厘清部门职责,上下联动,部门配合,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协作,实现市场监管网格化无缝连接。对文化场所、景区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重点旅游线路、热点区域等,以随机明察与常态暗访结合,对投诉集中、整改不力的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和个体企业,通过实行通报、约谈、重点督办、综合执法等手段进行整治,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深入推进旅游信用体系、文明旅游示范体系建设,根据市场主体信用状况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手段,推动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用担保、履约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发展,切实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应用等方面的专业作用以提高监管效率。

(二)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能力和业务水平。加强文旅市场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熟悉监管、执法流程,规范执法程序。积极组织参加“安全生产月”等各类宣教活动,举办全县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监管培训班。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本市监管执法人员赴先进省市开展观摩学习,邀请外省市执法骨干专家集中授课,积极探索网上培训、以案教学、视频教学,学习文化市场执法典型案例及先进经验,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

四、大力促进文旅消费

(一)开展消费惠民活动。推出非遗展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实施文旅消费惠民政策,设立消费激励引导资金,鼓励商户积极参与,适时发放文旅电子消费券,推出景区门票优惠活动,进一步激发游客和市民文旅消费需求;围绕元旦、春节等,指导协调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和能力。开展文化消费季、景区门票优惠等文旅消费促销活动,进一步撬动文旅消费市场。

(二)发展夜间消费经济。支持开展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流光溢彩夜贵州”主题活动,鼓励开展夜间观光游览活动,推出灯光秀、极光节等特色观赏项目,丰富主客夜间文化休闲生活。支持慕俄格、奢香古镇、油杉河等景区开展夜间实景演出表演。积极引导景区、星级酒店、旅游特色街区推出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

专栏4  大力促进文旅消费

推出非遗展览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实施文旅消费惠民政策。围绕国庆、元旦、春节等,指导协调各景区、企业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推动打造奢香古镇等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齐抓、社会参与”的文旅发展新格局,着力强化组织、资金、政策、用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强对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对全县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推广和综合协调等方面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能,加强文旅部门与发改委、财政、交通、环保、公安、农林水利、金融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大方文旅投改制,深化文旅事业体质机制改革,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建立旅游应急机制,政府及文旅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管理和引导职能,从制度、物资、人员、经费等层面为应对突发性危机提供保障。推动打造大方文旅主体品牌,提升大方文旅形象。

二、强化文旅项目用地保障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考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在不违反耕地保护红线,不破坏生态、景观环境和不影响城镇开发边界和地质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保障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用地供给;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大方具体实际和特点,积极先行先试。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措施,确保不走样、不变味。制定出台的差别化支持政策,加大对政策贯彻执行的检查督查,确保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好推进旅游产业化、助力旅游大提质的作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建设,着力引进、培养、集聚一支结构优化、开放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大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库;探索建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引才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政策体系。积极开展“文旅管理人才提升计划”,构建“高校+企业+政府”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各乡镇分管管理人员纳入县文化馆管理考核人员名单,加大县文化馆总分馆的人才培养,充实文旅人才储备,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全面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队伍。


附件:大方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特色)

建设类型

备注说明

文化产业园区

古彝文化产业园

以奢香文化为特色的水西古彝文化

提升


非遗传承园

-

提升


同心文化博览园

-

提升


奢香古镇智慧旅游文化创意中心

-

提升


节庆活动

创立民俗节庆品牌

彝族年、彝族祭水节、彝族火把节、奢香文化艺术节、苗族跳花节、白族团圆节

提升


民族特色文化

奢香古镇农民画培训基地

农民画培训班、奢香古镇农民画销售基地

提升


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品基地

漆器、农民画等文创产品开发

新建


奢香古镇彝族文化研学基地

研学旅游

新建


黄泥塘镇背座村民族村寨建设项目

-

新建


10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大方县建设项目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

红色文化教育、城市休闲体验

保护提升


11

红九军团瓢儿井分盐处遗址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2

七家田伏击战指挥所旧址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3

大定瓢儿井工农革命委员会旧址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4

六寨苗族游击队成立会议旧址

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保护提升


15

红九军团政治部指挥所旧址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6

大方甘棠红军村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7

红二、红六军团甘棠长征徒步线路

红色文化

新建


18

将军山红军战斗遗址

红色文化

保护提升


19

八堡苗族红军村

长征文化、传统民族村寨

新建


20






21

三线文化

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园

航空文化旅游目的地、航空影视基地、文化创意艺术产业园、贵州第一低空飞行体验基地

提升


22

非遗传承

大方县非遗文化传承示范基地综合建设示范项目

非遗综合展览馆、培训基地、生产示范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

新建


23

文化基础设施

文化场馆提升工程

城市书房3个、智慧书房1个,新建或改建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新建


24

文艺作品创作

-

创作优秀文艺作品10部以上

新建


25

休闲度假

慕俄格古城古彝文化旅游区

古彝文化

提升


26

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休闲度假区

古彝文化

提升


27

大方油杉河生态旅游度假区

生态休闲

提升


28

古彝文化旅游胜地打造工程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地1家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乡镇1个以上

创建


29

避暑度假项目建设工程

避暑类度假区达3家,暑旅游路线3条以上

新建


30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振兴工程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6个以上,标准级以上民宿、客栈、农家乐达50家以上

新建


31

大方县田园综合体PPP项目

-

新建


32

星宿乡旅游文化拓展中心

-

新建


33

康养体育

“花海小镇”规划建设工程

“花海”类旅游景区景点达3家以上

新建


34

雨冲特色旅游康养小镇

-

新建


35

慕俄格半山温泉

温泉康养

提升


36

崔苏坝温泉

温泉康养

提升


37

九洞天温泉

温泉康养

提升


38

油杉河国家级森林公园

森林康养

提升


39

大海坝森林公园

森林康养

提升


40

油杉河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

创建


41

生态康养体验园

健康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

提升


42

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工程

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1个以上

创建


43

油杉河山地体育公园

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极限运动基地、汽车越野赛场、水上运动基地

新建


44

旅游提质

旅游商品体系提升工程

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1家、购物示范街1条,规上(限上)旅游商品企业1家

新建


45

旅游住宿业态升级工程

四星级标准建成运营的酒店达1家以上

提升


46

旅游行业服务提升工程

贵州文明旅游示范点1个以上

创建


47

“流光溢彩夜贵州(奢香古镇)”夜间经济示范项目

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美食购物娱乐特色主题街区

创建


48

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规模(限额)以上旅游市场主体达40家以上、引进涉旅优强企业1家以上

提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关闭窗口】
政府部门
乡镇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网站地图| 网站年报

主办单位:大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大方县电子信息服务中心

黑客攻击破坏举报电话 毕节市公安局 0857-8300348 贵公网安备 52052102000007号

联系电话:0857-5221392 0857-5222324 传真:0857-5232360 邮箱:gzdafang001@163.com 技术支持:泰得科技

单位地址: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大道中段县人民政府大院内 ICP备案编号:黔ICP备05000424号 网站标识码:5205210006